教育哲學學習平台

為師資培育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哲學知識與教師檢定考試準備資源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古希臘 | 現代發展:20世紀初至今

1. 永恆主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強調教育應指向不變的真理和永恆的價值。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思潮,永恆主義在20世紀初興起,是對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的反動,主張回歸傳統、經典和理性教育。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古典傳統:源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的教育思想,強調理性發展和探求永恆真理。
  • 中世紀發展:由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融合基督教神學與亞里斯多德哲學,形成經院哲學的教育觀。
  • 現代復興:20世紀初,由羅伯特·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莫蒂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等人倡導的「偉大的書籍」運動和博雅教育理念,成為現代永恆主義教育的代表。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掌握永恆不變的真理和價值,培養理性思維能力,促進心智發展。它主張以「偉大的書籍」和經典著作為核心教材,通過研讀和討論人類文明的經典作品,培養學生的理性與智慧。在台灣,永恆主義的影響體現在對經典閱讀、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重視上。

2. 永恆主義的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永恆真理:認為存在著永恆不變的真理和價值,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這些真理。
  • 理性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視理性為人的本質特徵。
  • 經典研讀:主張通過閱讀和討論偉大經典著作來培養學生的智慧和品格。
  • 博雅教育:重視全面的人文教育,培養學生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深入理解。
  • 心智訓練:視教育為心智的訓練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非僅傳授實用技能。
  • 教師權威:尊重教師的知識權威,視教師為知識傳遞者和道德榜樣。
  • 教育普遍性:認為所有學生應接受相同的教育內容,因為人性本質相同。

3. 永恆主義的主要思想家介紹

📚

羅伯特·梅納德·赫欽斯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77

美國教育哲學家,芝加哥大學校長和負責人。赫欽斯是現代永恆主義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偉大的書籍」計劃,主張通過閱讀和討論西方文明的經典著作來培養學生的智慧和理性。他批評實用主義和職業教育過於強調實用性和專業化,主張回歸博雅教育傳統。

主要著作:
  • 《高等教育在美國》(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1936)
  • 《學習型社會》(The Learning Society, 1968)
  • 《民主的對話》(The Democratic Dialogue, 1950)
🔍

莫蒂默·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永恆主義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艾德勒與赫欽斯共同倡導「偉大的書籍」計劃,編輯出版了《西方世界偉大著作》系列。他主張透過「派德雅提案」(Paideia Proposal)改革美國教育,強調所有兒童都應接受相同的優質教育,培養理性思維和道德品格。

主要著作:
  • 《派德雅提案》(The Paideia Proposal, 1982)
  •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1940)
  • 《教育的目的》(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1991)
🔄

雅克·馬利坦 (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

法國天主教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代表人物,對永恆主義教育哲學有重要影響。馬利坦融合基督教思想與永恆主義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應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發展,培養完整的人格。他批評進步主義教育忽視知識的客觀性和教育的超驗向度。

主要著作:
  • 《教育的十字路口》(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1943)
  • 《人和國家》(Man and the State, 1951)
  • 《真正的人文主義》(True Humanism, 1938)

4. 永恆主義的教育目的、內容與方法論

教育目的

永恆主義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和智慧,使其能夠認識永恆的真理和價值。教育應當培養完整的人格,幫助學生實現心智的卓越,而非僅為職業和實用目的服務。教育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欣賞人類偉大的思想和文化遺產,進而成為具有理性判斷能力和道德品格的人。

教育內容

永恆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經典著作和「偉大的書籍」,包括文學、哲學、歷史、科學等領域的重要作品
  • 基本學科:語言(包括古典語言)、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哲學、藝術等
  • 理性思維方法:邏輯、修辭學、辯證法等
  • 道德和價值教育,培養品格與美德
  • 文化遺產和文明成就的學習

教育方法

永恆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蘇格拉底式問答法:通過提問和討論激發學生思考,培養理性思維能力
  • 精讀與討論:深入閱讀經典著作,並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
  • 講授教學:教師系統講解知識和思想,傳遞文化遺產
  • 範例學習:通過偉大榜樣和典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
  • 思辨訓練: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邏輯分析能力
  • 通識與專業結合:重視寬廣的通識教育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學習

5. 永恆主義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永恆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博雅教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和博雅學院的核心課程設計
  • 經典閱讀計劃:如「偉大的書籍」計劃和各種經典閱讀課程
  • 經典學校運動:回歸傳統教育模式的學校,強調經典閱讀和基本學科
  • 核心知識課程:E. D. 赫希(E. D. Hirsch)提出的文化素養和核心知識理念
  • 道德教育:基於古典美德的品格教育和道德培養
  • 思辨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理性討論能力的教育方法

在台灣教育中,永恆主義的影響體現在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經典閱讀計劃和人文素養培養等方面。近年來,台灣部分大學強調博雅教育和經典閱讀,如「大學之道」核心課程、「經典五十」閱讀計劃等,都反映了永恆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此外,基礎學科和文化傳統在中小學課程中仍保持重要地位,也體現了永恆主義的教育思想。

6. 永恆主義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永恆主義的基本理念及其歷史淵源
  • 永恆主義與理想主義、實在主義的關係
  • 赫欽斯和艾德勒的「偉大的書籍」計劃
  • 永恆主義對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的主張
  • 永恆主義對進步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的批評
  • 永恆主義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與功能
  • 博雅教育理念及其現代應用
  • 永恆主義與當代學科本位課程的關係

歷年考題示例

111年教師檢定考題:智睿從學校抱一堆書回家,裡面有《理想國》、《論語》等。家人好奇的問他,他說:「老師跟我們說明這學期的課程設計,是請我們大量閱讀這些古典著作。他認為透過閱讀這些鉅著(The Great Books),可以建立最有價值的觀念。」這位老師所持有的理念較接近下列哪一種教育哲學取向?(A)經驗主義(Empiricism) (B)實用主義(Pragmatism) (C)永恆主義(Perennialism) (D)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答案:C)

103年教師檢定考題:南宋的朱熹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經訓史冊以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此窮理必在於讀書也。」這段話類似於下列何種教育理念?(A)實用主義教育 (B)學科本位教育 (C)經典博雅教育 (D)兒童本位教育。(答案:C)

108-2年教師檢定考題:張老師認為,網路上提供的知識訊息雖然豐富,但都是一些變動不居、缺乏組織與恆久性的資訊,只有學校課本中所提供的核心知識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張老師的教育哲學觀點接近下列何者?(A)經驗主義 (B)永恆主義 (C)精粹主義 (D)建構主義。(答案:B)

7.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的批評與反思

儘管永恆主義教育理念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文化素養有重要貢獻,但也面臨一些批評與挑戰:

  1. 忽視學生個別差異:批評者認為,永恆主義過於強調相同的教育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需求。
  2. 忽略社會變遷:強調永恆不變的知識和價值,可能難以回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和新興知識領域。
  3. 西方中心主義:傳統的「偉大的書籍」多集中於西方文明經典,可能忽視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價值。
  4. 教學方法僵化:偏重講授和討論等傳統教學方法,可能忽視現代教育科技和多元教學方式的價值。
  5. 菁英主義傾向:對經典和高深理論的強調可能使教育資源偏向於社會菁英,忽視弱勢群體的需求。
  6. 實用性不足:過於強調理論知識和抽象思維,可能忽視實用技能和職業準備的重要性。

面對這些批評,當代永恆主義教育理論也在不斷調整和發展。例如,有學者提出擴大「偉大的書籍」範圍,納入更多元的文化傳統;結合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使經典學習更加生動和互動;強調經典學習與當代問題的聯繫,使傳統智慧能夠應對現代挑戰。這些調整使永恆主義教育理念在現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力。

精粹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1930年代美國 | 發展:20世紀中至今

1. 精粹主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

精粹主義教育哲學起源於1930年代的美國,是對進步主義教育的反動,主張回歸基本學科和基礎教育。精粹主義與永恆主義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更加注重實用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少強調哲學和形而上學層面。

精粹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形成期(1930-1940年代):在威廉·巴格萊(William C. Bagley)等人的推動下,作為對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的回應而形成,強調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
  • 鞏固期(1950-1960年代):冷戰背景下,美國加強基礎學科教育,特別是數學和科學,精粹主義理念進一步深化。
  • 復興期(1980年代至今):隨著《國家在危機中》(A Nation at Risk)報告的發表,美國教育重新強調基礎知識和學術標準,精粹主義思想再度興起。

精粹主義強調教育應當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文化素養。它主張系統化的課程、教師主導的教學和嚴格的學業標準,認為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傳授人類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台灣,精粹主義的影響體現在對基礎學科和學業表現的重視上,如國高中的學科分科教學和大學入學考試制度。

2. 精粹主義的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基礎學科:強調語文、數學、科學、歷史等基本學科的重要性,認為這些學科構成了教育的核心內容。
  • 系統知識: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主張按照學科邏輯組織教學內容。
  • 基本技能:注重基本學術技能的掌握,如閱讀、寫作、計算等。
  • 教師主導:強調教師的權威角色和主導地位,認為教師應負責傳授知識和維持課堂秩序。
  • 紀律訓練:重視學生的紀律和努力,強調勤奮、毅力等學習品質。
  • 標準評量:主張通過標準化測驗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確保教育質量。
  • 文化傳承:視教育為文化傳承的工具,重視傳統價值和社會文化的延續。

3. 精粹主義的主要思想家介紹

📚

威廉·錢德勒·巴格萊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

美國教育家,精粹主義教育哲學的主要倡導者。巴格萊反對進步主義的兒童中心取向,主張學校應重視學術紀律和基本知識技能。他強調教育應傳授人類積累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和文化素養。巴格萊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適應和貢獻於社會。

主要著作:
  • 《教育過程》(The Educative Process, 1905)
  • 《學校紀律》(School Discipline, 1914)
  • 《教師與教育革命》(The Teacher and the Revolutionary Education, 1925)
🔍

亞瑟·貝斯特 (Arthur Bestor)

1908-1994

美國歷史學家和教育評論家,20世紀中期精粹主義教育運動的重要代表。貝斯特嚴厲批評進步主義教育忽視學科知識,主張回歸學術核心課程。他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學校應該注重傳授學科知識和理性思維方法,而非過度強調生活適應和職業準備。

主要著作:
  • 《教育的恢復》(The Restoration of Learning, 1955)
  • 《一個進步社會中的教育廢話》(Educational Wastelands: The Retreat from Learning in Our Public Schools, 1953)
🔄

埃德加·賽西爾·布林克 (Edgar Cecil Brinck)

1911-1975

美國教育學者,精粹主義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林克強調系統化的課程和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主張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基本素養。他批評進步主義教育忽視知識結構和學術標準,認為學校應重視教學效率和學習成果。

主要著作:
  • 《教學質量與學術成就》(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1950)

4. 精粹主義的教育目的、內容與方法論

教育目的

精粹主義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其能夠繼承文化遺產並適應社會生活。教育應當傳授經過時間檢驗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學術能力,為其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成員做準備。教育不僅是個人發展的工具,也是社會文化傳承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內容

精粹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基礎學科:語文、數學、科學、歷史、地理等
  • 基本技能:閱讀、寫作、計算、推理等
  • 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學科內容
  • 經典作品和基本文化知識
  • 道德教育和公民素養
  • 學術標準和評量要求

教育方法

精粹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直接教學:教師系統講解知識,清晰傳授學科內容
  • 練習與鞏固:通過練習和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
  • 示範與範例:教師示範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維過程
  • 標準化評量:通過測驗和考試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 學科分科教學:按照不同學科的邏輯和結構組織教學
  • 紀律管理: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和學習氛圍

5. 精粹主義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精粹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核心課程運動:強調所有學生應掌握的核心知識和技能
  • 學術標準化:制定明確的學術標準和學習目標
  • 基礎教育改革:回歸基礎,強調讀、寫、算等基本能力
  • 標準化測驗:通過標準化測驗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校表現
  • 傳統教學方法:直接教學、講授法等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
  • 學科專家教師:重視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

在台灣教育中,精粹主義的影響體現在傳統的學科分科教學、標準化考試制度和對基礎學科的重視上。台灣的國高中教育仍較為注重基礎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學業成就的評量,如國中會考和大學入學考試等。此外,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中對核心素養和基本能力的強調,也反映了精粹主義的某些理念,只是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和能力的培養。

6. 精粹主義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精粹主義的基本理念及其歷史背景
  • 精粹主義與永恆主義、進步主義的比較
  • 巴格萊等人對精粹主義教育的貢獻
  • 精粹主義對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的主張
  • 精粹主義對進步主義教育的批評
  • 精粹主義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與功能
  • 核心課程與基礎學科教育
  • 精粹主義與當代教育改革的關係

歷年考題示例

106年教師檢定考題:下列哪一項屬於精粹主義(essentialism)教育觀?(A)學習內容應依照學生的興趣規劃 (B)學生學習成績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敗的結果 (C)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位學生,所以每位學生都應該有一樣的進度 (D)國民教育的教材應該讓學生都可以獲得最基本且重要的知識與能力。(答案:D)

109年教師檢定考題: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精粹主義者對教育的看法?(A)學校應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 (B)學校應提供豐富自主探究的環境 (C)學生學業成就是優勝劣敗的結果 (D)教師應強調課堂紀律的重要性。(答案:B)

108-2年教師檢定考題:李老師認為「把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不必要浪費時間從嘗試錯誤中學習。」李老師的觀點較接近下列哪一種教育哲學理論?(A)精粹主義(Essentialism) (B)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C)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 (D)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答案:A)

7. 精粹主義教育哲學的批評與反思

雖然精粹主義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方面有重要貢獻,但也面臨一些批評與挑戰:

  1. 忽視學生主動性:批評者認為,精粹主義過於強調教師主導和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
  2. 機械式學習:過度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記憶,可能導致機械式學習和刻板教學。
  3. 忽略個別差異:統一的課程和標準可能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
  4. 評量狹隘:過度依賴標準化測驗,可能導致對學生能力和發展的評估過於狹隘。
  5. 適應性不足:強調傳統知識和技能,可能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新興知識領域的需求。
  6. 創造力受限:重視知識傳授和標準答案,可能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

面對這些批評,當代精粹主義教育理論也在不斷調整和發展。例如,有學者提倡「新精粹主義」,在保持基礎知識和技能重要性的同時,也融入更多元的教學方法和評量方式;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非簡單記憶;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非僅限於學科知識的傳授。這些調整使精粹主義教育理念在當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影響力,特別是在基礎教育和學術標準方面。

8. 永恆主義與精粹主義的比較與關係

比較面向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哲學基礎 理想主義、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實用主義部分元素
核心關注 永恆真理、理性發展、經典智慧 基本知識、基礎技能、學術標準
教育目的 培養理性心靈和智慧,認識永恆真理 培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傳承文化,適應社會
教育內容 經典著作、人文學科、哲學、形而上學 基礎學科、實用知識、基本技能
教學方法 蘇格拉底式問答、討論、講授 直接教學、練習、示範、評量
教師角色 智慧引導者、真理傳遞者 知識權威、學科專家、紀律維持者
教育評量 理解程度、思維深度、反思能力 知識掌握、技能熟練度、標準達成度
歷史源流 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 20世紀美國對進步主義的反動

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作為兩種保守取向的教育哲學,有許多共同點:兩者都強調知識的重要性、教師的權威角色、學術標準和文化傳承。然而,永恆主義更加關注形而上學和永恆真理,強調理性發展和智慧培養;而精粹主義則更加關注實際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學術標準和社會適應。可以說,永恆主義更加理想主義和哲學化,而精粹主義則更加現實主義和實用性。

在當代教育中,這兩種教育哲學常常相互影響和融合。例如,許多傳統學校既強調經典閱讀和人文教育(永恆主義特徵),又注重基礎學科和學術標準(精粹主義特徵)。兩種理念的結合,為現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衡視角,在創新中保持對知識和傳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