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學習平台

為師資培育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哲學知識與教師檢定考試準備資源

實在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古希臘時期 | 發展:中世紀至近代

1. 歷史背景與發展

實在主義教育哲學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主張客觀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人類可以通過感官知覺和理性思考認識這個世界。實在主義認為知識來源於對客觀實在的認識,強調經驗觀察、理性分析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

實在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

  • 古典實在主義: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強調經驗觀察與邏輯推理。
  • 中世紀實在主義: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結合基督教神學與亞里斯多德哲學。
  • 科學實在主義: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更強調科學方法和實證知識。
  • 新實在主義:20世紀初發展,強調客觀知識與價值的存在。

實在主義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體系的建立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在科學教育、專業教育和課程設計方面。在台灣教育中,實在主義的影響體現在科學教育、知識系統化和學科分類等方面。

2. 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客觀知識為本:認為知識是客觀存在的,教育應傳授這些客觀知識。
  • 重視感官經驗:強調通過感官觀察和實驗獲取知識,而非純粹抽象思考。
  • 理性與邏輯:重視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
  • 系統性知識:知識應該有系統、有條理地組織和呈現。
  • 適應自然與社會: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適應和理解客觀世界的規律。
  • 基本技能培養:強調必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訓練。

3. 主要思想家介紹

⚖️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E

古希臘哲學家,實在主義教育哲學的奠基者。亞里斯多德強調經驗觀察和邏輯思考,主張通過感官經驗和理性分析認識世界。他建立了系統的知識分類體系,涵蓋物理學、生物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

主要著作:
  • 《形而上學》(Metaphysics)
  • 《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
  • 《政治學》(Politics)
  • 《工具論》(Organon)
✝️

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中世紀神學家和哲學家,經院哲學代表人物。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相結合,主張信仰與理性、啟示與自然知識的和諧統一。他認為教育既要培養信仰,也要發展理性認識能力。

主要著作:
  • 《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 《反異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
  • 《論存有與本質》(On Being and Essence)
📚

夸美紐斯 (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捷克教育家,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夸美紐斯融合了實在主義教育思想,提出「泛智教育」理念,主張教育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強調直觀教學法和系統化的知識傳授。他是第一位系統闡述教育學原理的教育家。

主要著作:
  • 《大教學論》(The Great Didactic)
  • 《世界圖解》(Orbis Sensualium Pictus)
  • 《開啟語言之門》(Janua Linguarum Reserata)

4. 教育目的、內容、方法論

教育目的

實在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掌握自然和社會規律,培養理性思考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應該使個體發展符合其自然本性,培養完整的人格和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

教育內容

實在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系統化的學科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
  • 邏輯、數學等基礎學科
  • 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
  • 社會知識和公民教育
  • 傳統文化和經典知識

教育方法

實在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直觀教學法: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和觀察學習
  • 示範與講解:教師展示和解釋知識內容
  • 實驗與實踐:親身體驗和操作
  • 系統學習: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進行學習
  • 循序漸進: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

5. 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實在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學科課程設計:現代學校課程的學科分類和系統化組織
  • 科學教育:實驗教學、觀察法和科學方法的應用
  • 標準化測驗:客觀評量和標準化教育評估
  • 專業與職業教育: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
  • 教科書編寫: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呈現方式
  • 教師角色定位:視教師為知識傳授者和引導者

在台灣教育中,實在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科課程設計、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視、標準化考試系統,以及技職教育的發展等方面。108課綱中強調的核心素養,包含知識面向的學習內容,也部分反映了實在主義的教育理念。

6. 與其他流派的比較

比較面向 實在主義 理想主義 實用主義
知識來源 客觀實在、感官經驗與理性 理念世界、先驗知識 經驗與實踐、問題解決
教育目的 認識客觀世界,掌握規律 發展理性和精神,認識真理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
教師角色 知識傳授者、引導者 知識權威、道德榜樣 學習促進者、問題設計者
課程重點 自然科學、邏輯數學、系統知識 人文學科、經典著作 實用課程、生活相關問題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示範、實驗、觀察 蘇格拉底問答法、講述 做中學、專題學習、問題解決
學生地位 知識接受者與探索者 潛能發展者 主動建構者

7. 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德性培養、知識分類
  • 實在主義教育目的:認識客觀世界,適應自然與社會
  • 夸美紐斯的泛智教育理念與直觀教學法
  • 客觀知識與客觀價值的概念
  • 學科本位課程與知識系統化
  • 實在主義與理想主義、實用主義的比較
  • 實在主義對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影響
  • 實在主義教師的角色與教學方法

歷年考題示例

110年教師檢定考題:捷克教育家康米紐斯(J. A. Comenius)強調文字的學習不能僅仰賴書本,必須配合實物或圖片來教授。他的教育理念符合下列哪一種學說?(A)理性主義(Rationalism) (B)經驗主義(Empiricism) (C)永恆主義(Perennialism) (D)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答案:B)

109年教師檢定考題:南宋的朱熹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經訓史冊以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此窮理必在於讀書也。」這段話類似於下列何種教育理念? (A)實用主義教育 (B)學科本位教育 (C)經典博雅教育 (D)兒童本位教育。(答案:B)

103年教師檢定考題:在選擇上課使用的教材時,林老師秉持「當一個信念或命題在生活世界中可以成功地解決問題或得利,即為真」的立論。試問此種立論較切近於何種學說?(A)圖像說(the figurative theory of truth) (B)一致說(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 (C)實效說(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D)符應說(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