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學習平台

為師資培育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哲學知識與教師檢定考試準備資源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19世紀末美國 | 發展:20世紀初至現代

1. 歷史背景與發展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是在面對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教育理論。實用主義強調經驗、實踐和問題解決,認為知識源於經驗並應用於生活。它反對形而上學的抽象思辨,主張通過科學方法和實際行動驗證理念的價值。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初期實用主義:由查爾斯·皮爾士(Charles S. Peirce)提出"實用主義"一詞,强調通過實際效果測試概念的有效性。
  • 經典實用主義: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約翰·杜威(John Dewey)系統化發展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特別是杜威的"做中學"和"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與重組"等理念。
  • 新實用主義: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等思想家進一步發展實用主義,將其與語言分析和後現代主義思想相結合。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美國乃至全球教育的影響深遠,尤其體現在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問題解決教學法、專題式學習等現代教育方法中。在台灣,實用主義的影響體現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對學生核心素養、探究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強調。

2. 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經驗與成長:教育是經驗的不斷重組與改造,目的是促進個體持續成長。
  • 做中學:強調通過直接經驗、實踐和活動來學習,而非被動接受知識。
  • 問題解決: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和反思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 民主參與:教育應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和民主素養,使其成為民主社會的積極參與者。
  • 教育無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沒有外在的、預設的固定目標,而是在經驗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發展。
  • 重視現在:關注學生當下的需要和興趣,而非僅為未來做準備。

3. 主要思想家介紹

📚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重要理念,強調教育是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目的是促進個體持續成長。他的實驗學校成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範例。

主要著作:
  • 《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
  • 《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1938)
  • 《如何思考》(How We Think, 1910)
  • 《學校與社會》(The School and Society, 1899)
🔍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1842-1910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詹姆斯提出"實效說"(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認為思想和觀念的真值在於其實際效用。他強調個體差異和教育的個別化,以及意識和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主要著作:
  • 《實用主義》(Pragmatism, 1907)
  • 《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 《教師們談心理學》(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1899)
🔄

喬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

美國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象徵互動論的創始人,也是實用主義的重要代表。米德強調自我意識在社會互動中的形成,教育應促進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他的思想對社會學習理論和兒童社會化研究有深遠影響。

主要著作:
  • 《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 《行動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4. 教育目的、內容、方法論

教育目的

實用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個體的持續成長和發展,培養學生適應變化環境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不是為未來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不是傳授既定知識,而是培養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杜威提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強調教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過程。

教育內容

實用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以學生興趣和經驗為基礎的課程
  • 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和情境
  • 整合性的知識,而非分散的學科
  • 科學方法和反思性思維
  • 社會互動和合作能力
  • 民主參與和公民素養

教育方法

實用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做中學:通過實踐、體驗和活動來學習
  • 問題解決法: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
  • 專題學習:圍繞特定主題進行跨學科、整合性學習
  • 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培養社會能力
  • 反思性思考:鼓勵學生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 情境教學: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增強學習的實用性

5. 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實用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與實用主義的經驗學習理念一脈相承
  • 專題式教學(PBL):以實際問題或專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問題解決理念
  • STEAM教育: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跨學科教育,反映了實用主義的整合性知識觀
  • 翻轉教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
  • 服務學習:將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相結合,體現了實用主義的社會參與理念
  • 核心素養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而非僅傳授學科知識

在台灣教育中,實用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對「自發、互動、共好」理念的強調,以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也越來越重視探究式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和實踐應用,這些都與實用主義教育理念相吻合。

6. 與其他流派的比較

比較面向 實用主義 理想主義 實在主義
知識來源 經驗與實踐、問題解決 理念世界、先驗知識 客觀實在、感官經驗與理性
教育目的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持續成長 發展理性和精神,認識真理 認識客觀世界,掌握規律
教師角色 學習促進者、問題設計者、指導者 知識權威、道德榜樣 知識傳授者、引導者
課程重點 實用課程、生活相關問題、整合性知識 人文學科、經典著作 自然科學、邏輯數學、系統知識
教學方法 做中學、專題學習、問題解決 蘇格拉底問答法、講述 直觀教學、示範、實驗、觀察
學生地位 主動建構者、探究者 潛能發展者 知識接受者與探索者

7. 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杜威的"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理念
  •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方法
  • 實用主義的真理觀(實效說)与知識觀
  • 問題解決法的步驟與應用
  • 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
  • 反思性思維的特徵與培養
  • 實用主義與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關係
  •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 實用主義与理想主義、实在主义的比较

歷年考題示例

110年教師檢定考題:下列何者較接近杜威(J. Dewey)的教育觀?(A)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B)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童永恆不變的觀念 (C)教育的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精熟各個學科的知識 (D)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如何參與民主的生活。(答案:D)

105年教師檢定考題:小明常對數學老師說:「我長大後要到市場幫媽媽賣菜,學會加減乘除就夠了,幹嘛學三角函數、開根號、實數虛數那些東西。」小明的觀念較接近下列哪一種學說?(A)理性主義 (B)精粹主義 (C)自然主義 (D)實用主義。(答案:D)

104年教師檢定問答題:杜威(J. Dewey)認為理想思維是「反省性思維」,在教學上重視的原則有目標性、主動性、完整性以及繼續性。試指出山茶國中的數學翻轉教學,如何彰顯杜威這四項教學原則。

102年教師檢定問答題:試分別說明實用主義與存在主義的教育理念,並陳述這兩種教育理念在教師角色上的相同點。

8.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批評與反思

雖然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也面臨一些批評與挑戰:

  1. 知識系統性不足:批評者認為,過度強調經驗和問題解決可能導致學生獲得的知識零散、片段,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2. 忽視傳統文化價值:某些批評認為,實用主義過於強調現實問題和實用技能,可能忽視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傳承。
  3. 執行難度大: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在實踐中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更靈活的課程設計和更高的教師專業素養,在現實教育環境中可能面臨執行困難。
  4. 價值相對主義傾向:實用主義的"實效說"可能導致一種價值相對主義,難以建立普遍的道德標準。
  5. 過度強調社會適應:某些批評認為,實用主義可能過於強調適應現存社會,而缺乏對社會現狀的批判意識。

針對這些批評,現代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試圖在保持其核心理念的同時,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文化的傳承以及價值的引導。例如,當代的探究式學習和專題式學習注重在實踐中整合學科知識,既保持了實用主義的經驗導向,又致力於建立系統化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