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學習平台

為師資培育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哲學知識與教師檢定考試準備資源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 | 發展:20世紀初至今

1. 進步主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起源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是對傳統教育的反動,主張以兒童為中心、重視經驗學習的教育改革運動。它深受杜威(John Dewey)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強調教育應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起源期(1890-1920年代):以杜威的「芝加哥實驗學校」和柯伯屈(William H. Kilpatrick)的「專題教學法」為代表,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 蓬勃發展期(1920-1940年代):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美國廣泛傳播,成立「進步教育學會」(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開展「八年研究」(Eight-Year Study)等重要研究計劃。
  • 調整轉型期(1940-1950年代):面對傳統教育的批評,進步主義在保持核心理念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科知識和學術標準。
  • 當代發展期(1960年代至今):進步主義理念持續演化,影響了開放教育、探究式學習、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思潮。

進步主義強調教育是經驗的不斷重組與改造,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社會進步。它反對僵化的課程和機械的教學,主張教育應關注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台灣,進步主義的影響體現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對學生主動學習、問題解決能力和生活經驗連結的強調。

2. 進步主義的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兒童中心:以兒童為教育的中心,關注兒童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特點,教育應從兒童出發。
  • 經驗學習:強調通過直接經驗和實際活動來學習,重視「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 問題解決: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和反思性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整體發展: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智力、情感、社會性和身體等方面。
  • 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學校應成為小型社會。
  • 民主參與: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和社會參與能力,學校應實踐民主生活。
  • 教師引導: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非權威的知識傳授者。

3. 進步主義的主要思想家介紹

📚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進步主義教育的主要奠基人。杜威將實用主義哲學應用於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等重要理念。他在芝加哥大學創建實驗學校,實踐其教育理論。杜威強調民主與教育的密切關係,認為學校應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

主要著作:
  • 《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
  • 《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1938)
  • 《學校與社會》(The School and Society, 1899)
  • 《如何思考》(How We Think, 1910)
🔍

威廉·希爾帕特里克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1871-1965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學生和進步主義教育的重要倡導者。柯伯屈提出著名的「專題教學法」(Project Method),主張通過有目的的活動進行學習,使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他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社會性發展,認為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著作:
  • 《專題教學法》(The Project Method, 1918)
  • 《二十世紀教育的基礎》(Foundations of Method: Informal Talks on Teaching, 1925)
  • 《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51)
🔄

弗朗西斯·帕克 (Francis W. Parker)

1837-1902

美國教育家,被尊稱為「進步教育之父」。帕克在其領導的昆西學校和庫克郡師範學校實施教育改革,強調兒童為中心、活動教學和課程整合。他反對機械的教學方法和僵化的課程,提倡自然教學法,尊重兒童的自然發展。杜威曾評價帕克的教育實踐是「美國教育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教育革命」。

主要著作:
  • 《教學講座》(Talks on Teaching, 1883)
  • 《教學理論》(Theory of Teaching, 1886)

4. 進步主義的教育目的、內容與方法論

教育目的

進步主義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持續成長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批判思考和社會合作的能力。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學生發展為能夠參與民主社會、適應社會變遷的人。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智力、情感、社會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內容

進步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和主題
  • 整合性的課程內容,打破學科界限
  • 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活動
  • 社會參與和社區服務
  • 科學探究和實驗
  • 藝術創造和表達
  • 民主生活和社會互動技能

教育方法

進步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專題教學法:通過有目的的專題活動,整合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 做中學:通過實際操作、體驗和實踐來學習,強調學習的活動性
  • 問題解決法: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
  • 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 討論法: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共同探討問題
  • 實地考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真實環境中學習
  • 個別化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調整教學

5. 進步主義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進步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與進步主義的經驗學習理念一脈相承
  • 專題式學習(PBL):源於柯伯屈的專題教學法,強調通過實際項目整合學習內容
  • 探究式學習:學生通過探究和發現建構知識,體現進步主義的問題解決理念
  • 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反映進步主義的社會性學習觀
  • 開放教育:強調彈性的課程、開放的空間和學生的自主選擇
  • 多元評量:注重過程評量、檔案評量和真實性評量,而非僅依賴標準化測驗
  • 服務學習:將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相結合,體現進步主義的社會參與理念

在台灣教育中,進步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例如,強調「帶得走的能力」而非知識灌輸;重視統整課程和跨領域學習;推動探究式教學和問題解決;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參與;重視多元評量和學習歷程;以及「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這些改革都反映了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

6. 進步主義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理念
  •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方法
  • 柯伯屈的專題教學法及其特點
  • 進步主義的兒童中心觀
  • 進步主義與傳統教育的比較
  • 進步主義對民主教育的強調
  • 進步主義的問題解決教學法
  • 進步主義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歷年考題示例

104年教師檢定考題:有關杜威(J. Dewey)教育理論的敘述,何者錯誤?(A)認為教育是經驗的重組與改造 (B)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預備 (C)提倡「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 (D)影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發展。(答案:B)

105年教師檢定考題:張老師會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安排適宜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這種做法較接近下列哪一種教育隱喻所提倡的教學方式?(A)教育即塑造 (B)教育即接生 (C)教育即生長 (D)教育即雕刻。(答案:C)

110年教師檢定考題:吳校長在開學的教師座談會上分享個人對於教師角色的期許如下:「現在老師的角色和傳統截然不同,老師不能預知學生未來需要些什麼,所以無法提供先驗的知識。請大家要依據學生需要與社會需求,讓學生從教學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經驗與體會!」吳校長對教師角色的期許比較接近下列哪一種學說的看法?(A)未來主義(Futurism) (B)觀念主義(Idealism) (C)實用主義(Pragmatism) (D)永恆主義(Perennialism)。(答案:C,與進步主義教育觀密切相關)

7.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的批評與反思

儘管進步主義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也面臨一些批評與挑戰:

  1. 知識系統性不足:批評者認為,過度強調經驗和問題解決可能導致學生獲得的知識零散、片段,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2. 基礎知識弱化:過於關注經驗和活動,可能忽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學習,影響學術能力的發展。
  3. 教學效率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可能耗時較長,效率較低,難以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4. 教師專業要求高:進步主義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具備課程開發、引導探究、個別化教學等多方面能力,實施難度大。
  5. 評量困難:重視過程和多元評量,較難以標準化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能導致評量缺乏客觀性和可比性。
  6. 社會適應問題:有批評者擔心,過度強調兒童興趣和經驗,可能無法有效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職場的必要技能和態度。

面對這些批評,現代進步主義教育理論也在不斷調整和發展。例如,在保持學生中心和經驗學習核心理念的同時,更加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基礎技能的培養;結合傳統教學和進步教學的優點,發展更為平衡的教育方法;重視標準和學習成果,同時保持對過程和個性化的關注。這些調整使進步主義教育理念在當代教育中得到更加平衡和實際的應用。

重建主義教育哲學

起源:1920-1930年代美國 | 發展:20世紀中至今

1. 重建主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

重建主義教育哲學起源於1920-1930年代的美國,是進步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和延伸,強調教育應成為社會改革的工具,通過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行動來改造社會。它在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社會危機背景下形成,試圖通過教育解決社會問題和創建更公正的社會秩序。

重建主義教育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形成期(1920-1930年代):在布拉梅爾德(Theodore Brameld)、康茲(George S. Counts)等人的推動下,重建主義作為進步主義的激進分支開始形成。
  • 發展期(1940-19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主義進一步強化其社會變革的使命,致力於推動民主、和平和社會正義。
  • 轉型期(1960-1970年代):在社會運動浪潮中,重建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等思潮結合,形成更具批判性的教育理論。
  • 當代發展(1980年代至今):重建主義思想影響了批判教育學、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等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重建主義強調教育有責任積極參與社會改革,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行動能力,以建設更公正、和平和民主的社會。它主張教師應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課程應關注現實社會問題和未來社會願景。在台灣,重建主義的影響體現在議題式教學、公民教育和社會參與等教育實踐中。

2. 重建主義的核心教育理念與原則

  • 社會變革:教育應成為社會重建和變革的工具,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
  • 批判意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社會覺醒,使其能夠分析和質疑現有社會制度。
  • 未來導向:關注未來社會願景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能力和視野。
  • 全球視野:強調國際理解和全球意識,關注全球性問題和人類共同命運。
  • 社會行動: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行動和實踐,將學習與社會改變相結合。
  • 教師使命:教師應成為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和實踐者,不僅傳授知識,更引導社會變革。
  • 民主參與:推動民主教育和公民參與,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3. 重建主義的主要思想家介紹

📚

西奧多·布拉梅爾德 (Theodore Brameld)

1904-1987

美國教育哲學家,重建主義教育哲學的主要奠基人。布拉梅爾德提出「文化轉變」理論,認為教育應引導社會從競爭和衝突轉向合作和協調。他強調教育的「烏托邦願景」,主張教育應幫助創建一個更公正、和平的未來社會。布拉梅爾德支持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變革,認為學校應成為社會重建的實驗室。

主要著作:
  • 《教育哲學的重建》(Toward a Reconstruc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56)
  • 《教育作為力量》(Education as Power, 1965)
  • 《文化的模式》(Pattern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1950)
🔍

喬治·康茲 (George S. Counts)

1889-1974

美國教育家和社會批評家,重建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康茲在1932年發表著名演講《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挑戰學校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他批評進步主義過於關注兒童而忽視社會問題,主張教育應積極參與社會重建,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變革能力。康茲強調教師應成為社會變革的領導者。

主要著作:
  • 《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 1932)
  • 《教育與美國文明》(Education and American Civilization, 1952)
  • 《教育的社會基礎》(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1934)
🔄

保羅·弗萊雷 (Paulo Freire)

1921-1997

巴西教育家和哲學家,雖然不直接歸屬於美國重建主義傳統,但其「解放教育學」與重建主義有深刻共鳴。弗萊雷批判「銀行存款式」教育,提倡「意識覺醒」和「提問式教育」,強調教育應幫助被壓迫者覺醒並改變其處境。他的理論強調師生對話、批判意識和社會行動,對全球教育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主要著作:
  • 《被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
  • 《批判意識教育》(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1973)
  • 《希望教育學》(Pedagogy of Hope, 1992)

4. 重建主義的教育目的、內容與方法論

教育目的

重建主義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社會行動能力,使其能夠參與社會重建和變革。教育不僅是個人發展的工具,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應當致力於創建一個更公正、和平和民主的世界。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未來觀念,使其能夠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和問題。

教育內容

重建主義教育強調以下內容:

  • 社會問題和議題:貧困、環境危機、戰爭與和平、社會不平等等
  • 未來研究和趨勢分析
  • 批判思維和社會分析能力
  • 民主價值和社會正義理念
  • 全球視野和國際理解
  • 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溝通
  • 社會參與和行動策略

教育方法

重建主義教育採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 批判對話:通過對話和討論發展批判意識,分析社會問題
  • 問題教學法: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 社區參與:將學習與社區行動結合,參與解決社區問題
  • 議題探究:深入探究社會議題,分析不同觀點和解決方案
  • 未來工作坊:設計未來社會願景,探討實現路徑
  • 角色扮演和模擬:體驗不同社會角色和處境,發展同理心
  • 行動研究:結合研究與行動,在實踐中學習和改變

5. 重建主義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應用

重建主義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 批判教育學:延續重建主義的批判傳統,關注教育中的權力關係和解放實踐
  • 多元文化教育:重視文化多樣性和社會正義,挑戰主流文化霸權
  • 全球教育:培養全球視野和責任感,關注全球性問題和跨文化理解
  • 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
  • 和平教育:培養和平意識和衝突解決能力,促進國際理解
  • 社會正義教育:關注不平等和社會邊緣化,推動社會變革
  • 服務學習:將學習與社區服務相結合,促進社會責任感

在台灣教育中,重建主義的影響體現在議題式教學、公民教育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納入了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多元文化等重大議題,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此外,公民行動方案、服務學習計劃和社區參與活動也反映了重建主義的教育理念。然而,相比進步主義,重建主義在台灣的實踐還相對有限,其社會變革的激進取向在實際教育政策中往往被弱化。

6. 重建主義在教師檢定考試中的重要概念與考點

教師檢定重點

  • 重建主義的基本理念及其歷史背景
  • 重建主義與進步主義的關係與區別
  • 布拉梅爾德的文化轉變理論
  • 康茲的「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
  • 弗萊雷的「提問式教育」與「意識覺醒」
  • 重建主義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與使命
  • 重建主義與當代教育的關聯
  • 重建主義的批判性和未來導向特徵

歷年考題示例

110年教師檢定考題:下列哪一項屬於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教育觀?(A)教育是引導學生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B)教育是為了培養孩童永恆不變的觀念 (C)教育在於讓學生學習如何參與民主的生活 (D)教育在於訓練學生精熟各個學科的知識。(答案:C)

109年教師檢定考題:下列哪一項屬於批判教育學的觀點?(A)教育越改越亂,「帶得走的能力」根本是口號,中小學教育沒有那麼複雜,把聽、說、讀、寫能力基礎培養好,最重要 (B)許多教育政策都用美麗詞藻包裝,各種教育政策、術語常令人混淆不清,應該好好澄清一下,實事求是 (C)關鍵是現在教育所傳遞的知識內容,其實反應著商業社會的消費文化。我自己上課時,很重視對於這一點的反思 (D)大家講的都有道理,也許教育牽涉的內涵太多,很難用單一的角度評斷。以多元的角度思考,或許是我們應該有的心態。(答案:C,與重建主義的批判傳統相關)

105年教師檢定問答題:什麼是弗雷勒(P. Freire)所說的「囤積式教育」?什麼又是他所講的「提問式教育」?這兩種教育類型對於教師與學生角色的看法有何差異?(弗萊雷的教育理念是重建主義的重要考點)

7. 重建主義教育哲學的批評與反思

雖然重建主義教育理念在培養批判意識和社會參與方面有重要貢獻,但也面臨一些批評與挑戰:

  1. 意識形態偏向:批評者認為,重建主義可能過於強調特定的社會政治立場,忽視教育的中立性和多元觀點。
  2. 知識弱化:過於關注社會變革和行動,可能忽視基礎知識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影響學生的學術發展。
  3. 烏托邦傾向:某些重建主義願景被批評為過於理想化,難以在現實社會中實現。
  4. 教師角色過重:要求教師成為社會變革的引導者,可能超出教師的專業範疇和能力。
  5. 學生負擔:過早讓學生承擔社會變革的責任,可能造成心理負擔和壓力。
  6. 實施困難:在現有教育體制和社會結構下,重建主義的激進理念往往難以全面實施。

面對這些批評,現代重建主義教育理論也在不斷調整和發展。例如,在保持社會批判和變革理念的同時,更加重視學術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強調多元視角和批判思維,而非特定的意識形態取向;關注微觀的教育實踐和個人行動,而非宏大的社會革命;結合知識學習和社會參與,形成更平衡的教育方法。這些調整使重建主義教育理念在當代教育中能夠以更務實和多元的方式發揮影響。

8. 進步主義與重建主義的比較與關係

比較面向 進步主義 重建主義
歷史關係 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從進步主義分化出來,1920-1930年代形成
核心關注 兒童發展、經驗學習、問題解決 社會變革、批判意識、未來願景
教育目的 促進個人成長和適應能力 培養批判意識和社會變革能力
教育內容 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和活動 社會問題、批判分析、未來研究
教學方法 專題教學、做中學、問題解決 批判對話、社區參與、行動研究
教師角色 學習促進者、引導者 社會變革者、批判知識分子
學校功能 小型社會、生活實驗室 社會重建的工具、變革的催化劑
社會取向 適應與改良現有社會 批判與重建社會秩序

進步主義和重建主義作為兩種相關的教育哲學,有許多共同點:兩者都反對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育,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批判思維;都重視民主教育和社會關懷;都注重教育與生活和社會的聯繫。然而,重建主義相比進步主義更加強調社會批判和變革,更關注整體社會問題而非僅限於兒童經驗,更具政治性和未來導向。可以說,重建主義是進步主義的激進延伸,將教育的焦點從兒童發展拓展到社會重建。

在當代教育中,這兩種教育哲學常常相互影響和融合。例如,專題式學習(進步主義特徵)可以聚焦於社會正義議題(重建主義特徵);體驗式學習(進步主義方法)可以與社區行動(重建主義目標)相結合。兩種理念的結合,為現代教育提供了既關注個人發展又關心社會未來的全面視角。